在進入青春期后,隨著生理的發(fā)育和心理的變化,青少年萌發(fā)與異性交往的渴求是一種非常現象,也是其心理發(fā)展正常的表現,但這種異性之間的正常交往卻被部分家長和老師視為早戀,由此給青少年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特別是當家長和老師對這些問題處理不當時,很容易使孩子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極端情況是產生逆反心理或證明自己的尊嚴而真的開始早戀;另一種情況則是出現社交退縮行為,回避與他人的交往并出現情緒和睡眠問題,嚴重時還可能誘發(fā)這種心理疾病。
那么,作為老師與家長在青少年異性交往中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首先,老師和家長需要了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要求,充分認識到異性交往是孩子心理正常發(fā)育的表現,學會理性地看待孩子之間的異性交往。從老師和家長的角度來說,適度的擔憂是有一定道理,但因此而人為地阻止異性之間的交往也是非理性的行為,關鍵在于要學會科學引導,防微杜漸。
其次,老師和家長也要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向學生灌輸一些關于青春期生理與心理的基本常識,并能讓孩子自身認識到對與異性交往的渴求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并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異性交往,尤其要把握交往的尺度和頻率。
再次,當發(fā)現有早戀的傾向時,要及時地與其進行平等地溝通和交流,切記簡單粗暴地干涉,既要幫助其創(chuàng)造集體活動的機會,也要幫助其分散和轉移注意力,使其回到正常的學習軌道上來。
總之,青少年的早戀行為除了與自身的生理與心理的變化有關外,還會受到同伴群體及社會文化的影響,因此,青少年心理專家建議對于青少年的早戀行為宜疏不宜堵,那種簡單粗暴地人為干涉不僅無益于問題的解決,相反還可能誘發(fā)青少年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對于早戀行為的處理既要尊重事實,也要科學處理,在必要的時候還可尋求專業(yè)心理咨詢專家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