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和各大傳媒前段時間一直在談論的“周巖事件”,講述的是花季少女早戀遭毀容的案件,由這起案件又引起了家長、學校教務人員及社會各界人士對學生早戀問題的討論。近年來的早戀現象的日益普遍,者也折射出了現今青少年的深層心理問題。
“早戀”指未成年人之間的戀愛行為,廣義來說,也指未成年人一方對另一方的思慕、單戀、暗戀行為,主要發(fā)生在青少年集中的校園內。目前,由于青少年的日益早熟,早戀也呈低齡化趨勢。研究表明,在中學階段,絕大多數的學生對異性有思慕行為,有的采取寫情書、傳紙條、送禮物、直接表達等方式來尋求異性的認同,而多數學生是采取較含蓄和隱晦的方式,如單戀、暗戀等。從發(fā)展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來講,這些都符合生理及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發(fā)育成熟的標志。
但由于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及家長對于孩子中學時期學習的重視,“早戀”一直是打壓的對象,家長和老師都認為,孩子一旦早戀,對學習有百害而無一利。而且,青少年的各個方面還沒有完全成熟,早戀帶給他們刺激和快感,但一旦失戀,便不能像成人那樣理智面對,有可能會發(fā)生危險行為。
對此家長無需過多擔憂,雖說是多數未成年有早戀傾向,但真正陷入早戀無法自拔、甚至為此做出過激行為的畢竟是少數人,而且,由心理研究發(fā)現,容易陷入早戀的孩子一般都有下列特點:
1.家庭缺少親情溫暖:缺少母親關愛的男生,缺少父親呵護的女生一般都較易發(fā)生早戀,因為他們無法抵擋來自異性的溫情,異性的關愛可以彌補他們家庭的缺失,所以他們對早戀對象也比較依戀,容易陷入早戀不能自拔。
2.自戀,但心理承受能力弱:這樣的孩子往往會通過尋求異性的關注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以此炫耀自己。但他們一旦遭受異性的拒絕、否定等也容易做出一些過激行為,以傷害對方來讓自尊心得到平衡。
3.成績不理想,常被老師忽略批評的學生:其實學校中多數明目張膽的早戀的學生,多數是被老師敲定為“后進生”的學生,他們不被老師認同,便會在其他方面尋求關注,所以往往早戀、抽煙、打架等讓自己與眾不同,以一種他們認為刺激、有意義的行為方式來度過不安心學習的空余時間和空虛的心理。
所以家長在預防和阻止孩子早戀的問題上,首先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關愛的家庭環(huán)境。同時家長也不要草木皆兵,只要沒有對學業(yè)造成嚴重影響,應允許孩子有早戀的心理經歷。家長要做的是及時引導,讓孩子明白早戀對于他的人生及成長的意義,而不要把戀愛當成他人生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