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觀念的變化,人們在對到婚戀問題的態(tài)度上也顯得越來越開放,但一些不良的現(xiàn)象也隨之而來,如婚外戀、一夜情、非法同居等,原本純潔、神圣的愛情與婚姻蒙上了陰影,由此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困惑與苦惱,當感到無力應對時,部分人開始尋求婚戀心理咨詢,這里以“婚外戀”為例,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談談“婚外戀”發(fā)生的心理機制。
食、色、性是人類社會中永恒的主題,也是人類最原始的需要,所以,在缺乏社會法律和道德約束下的青年男女更容易出一些本能的行為,在也是人性中邪惡面的表現(xiàn),那種所謂的“善男信女”只是儒家學派一廂情愿的主張而已,并非人類的真實本性,所以從人的需要的角度來看,婚外戀、一夜情、非法同居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都是可以理解的行為,只是與社會的道德、法律相悖,也會為人所不恥,卻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表達,我們可以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加以解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力量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對應的是原始的本能沖動,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其中性生理的滿足是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自我遵循的是現(xiàn)實原則,主要是用來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間的沖突;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則即我們所說的社會評價,從心理到行為的發(fā)生就是這三股力量相互沖突的結果,以婚外戀為例,任何婚外戀的發(fā)生都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變化過程,當在合法的婚姻關系中男方雙方的生理與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時,在某種本能的驅使下必然會尋求補償和滿足,于是很多人將注意力轉向了第三方,這就是婚外戀發(fā)生的心理起源,其實這種心理在古代社會中依然存在,只是在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受到了壓抑,當然主要是女性。
在以男權為中心的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以儒家所倡導的“三綱五?!睘榛拘袨闇蕜t,作為女子,必須嚴格遵守“三重四德”的社會準則,否則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非議和抨擊,所以在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視女子的賢良淑德、相夫教子等德行的培養(yǎng),盡管有“陳世美與秦香蓮”“武大郎與潘金蓮”這樣的悲劇的發(fā)生,但大多數(shù)婚姻還是在平穩(wěn)中實現(xiàn)了過渡,即使女子在婚姻生活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本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觀念在隱忍中度過,否則只有以死明志,這是古代女性的操守,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是當時的社會文化造就了古代女性強大的“超我” ,而“本我”則受到了深深地壓抑,潘金蓮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觀念的變化,女性的性意識得到了解放,“超我”的力量被大大地削弱,相反主張張揚個性、男女平等的觀念得到空前加強,那些長期被壓抑的“本我”漸漸的蘇醒,于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力量得到而來有限平衡,是否會發(fā)生婚外戀就取決于“自我”如何來平衡這兩股力量之間的沖突了,于是,當一些在婚姻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女性和一些掌握社會資源和生性風流的男性受到來自異性的“誘惑”時,就可能發(fā)生“婚外戀”,但只是還只是可能,在其初期很多都還至少停留在精神層面,主要就是道德力量的約束即受到“超我”的限制,這是婚外戀的雙方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沖突,當 “本我”的力量強大到掙脫“超我”的束縛時,出軌行為就發(fā)生,婚外戀也就成為一種事實,有些超我比較強大的個人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與自責,但本我強大的人會表現(xiàn)出更加肆意的行為,如《水滸傳》中的西門慶與潘金蓮就是其中的典型,但這都是暫時,在一方得到暫時的滿足后,這種關系就會被打破,雙方之間的沖突也由此而出現(xiàn)。
這是婚外戀中男女雙方的心理考量是存在性別差異,一般來講,女性從中獲得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滿足,而男性在尋求生理上的刺激的同時也是尋求“獵艷”心理的滿足,所以受傷的往往都是女性,因此,對于女性而言,在面對婚外戀“誘惑”時,更需要理性對待,必要時可求助于婚戀心理咨詢師,當然,真正是能得到資深情感心理咨詢專家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