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思嬌娥美貌妻.......
這首詩里的“衣”和“食”,包括“娶妻”,無論是低層次需求還是生理需求都離不開“錢”。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聽到有人能像馬云那樣對著整個世界,理直氣壯地說:我不在乎錢。
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自己的錢是不夠花的,還有人認為活著的目的和意義就是為了錢,有了錢才有安全感,才有自信。
對于孩子來說,怎么看待“錢”、使用“錢”,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在這方面,父母身教的潛移默化和對孩子的教育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現(xiàn)在的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擔心孩子因為給孩子錢太少,孩子因受制于錢而出現(xiàn)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手里錢太多,因花錢太容易養(yǎng)成好逸惡勞、肆意揮霍的惡習。
這種矛盾心理,最終在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父母經(jīng)常因為“錢”與孩子發(fā)生矛盾,但在具體處理過程中卻無所適從。
通常情況下,父母與孩子發(fā)生矛盾的“錢”一般有三種:壓歲錢、生日禮錢和零花錢。
一
零花錢
就是用來花的
首先,我們來聊一下零花錢。
正常情況下,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正當?shù)拈_支,父母都會毫不猶豫的給予滿足,那零花錢是用來干什么的呢?
零花錢,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花”的,我所定義的“零花錢”,就是孩子可以用來買一些屬于“灰色地帶”的東西的錢。
什么屬于“灰色地帶”的東西呢?
那就是父母認為可買可不買的、或者不太同意買的,而孩子覺得特別想要買的東西。也許是吃的,如:辣條之類;也許是書籍,如:動漫、玄幻小說等。
其實,很多父母是不給孩子零花錢的,他們覺得孩子想要什么,就給他買什么,故而沒有必要專門給他零花錢。
這個想法是有問題的。
零花錢的作用,其實除購買“灰色地帶”的東西以外,更重要的是鍛煉孩子的對錢的管理能力。
比如,孩子想買一個特別喜歡的東西,但是手里的錢不夠,他就會學習通過省錢、攢錢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當這個向往已久的愿望實現(xiàn)時,孩子會特別有成就感。
最重要的是,孩子因此學會了自己管錢,如果孩子買任何東西都要征求父母的同意,事事向父母那里要錢,孩子不僅對錢會沒有概念,而且還會形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依賴性。
還有很多家長,雖然給了孩子零花錢,但是,他們往往鼓勵孩子把零花錢攢下來、存起來,覺得這樣做,孩子就可以因此學會攢錢,不亂花錢。
這個做法更加不妥,我在前面談到,零花錢是用來花的,而不是用來攢和存的。
為什么?因為孩子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家長給孩子零花錢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學會正確花錢和管理錢。如果孩子把零花錢都存起來,結(jié)果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我認識一個小姑娘,有一天,跟同伴們出去玩,看到一個特別喜歡的布娃娃,非常想買,同伴們也支持她買。
誰知道,她卻說:不急,等我想辦法從我媽媽那里弄到錢再說吧?
同伴很驚訝,問她:你手上不是有很多零花錢嗎?你剛才還說自己攢了好幾千呢,為什么不買呢?
小姑娘說:我的零花錢都攢起來了,那可是我的錢啊,我才舍不得花呢,我今年的目標是攢足1萬。
孩子“只攢不花”造成的后果必然是越來越自私,最終成為一個守財奴。他們會覺得自己的零花錢就是自己的,只有從父母那里要到的錢才是能花的錢,這其實已經(jīng)與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所以,我支持家長可以根據(jù)當?shù)氐南M水平,根據(jù)自己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適當給孩子零花錢。
二
壓歲錢、生日禮
不應(yīng)該給孩子的錢
經(jīng)常聽到一些父母在朋友或同事跟前談及到自己孩子有多少多少壓歲錢而感到驕傲,也聽到一些孩子在學校炫耀,自己有幾萬乃至十幾萬甚至是更多的壓歲錢,以此贏得大家的羨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自此攀比心越來越強,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壓歲錢還是生日禮錢,其實是父母們在平日生活中禮尚往來的“回禮”,還有的是父母因身居要職所獲得的“灰色收入”。
很多家長覺得錢既然是給孩子的,就應(yīng)該把這部分錢交給孩子自己。
他們認為,“愛孩子”就是滿足孩子的欲望,自己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虧欠孩子太多,只能從經(jīng)濟上來彌補,所以孩子想要什么就買什么,想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
還有的父母小時候家庭條件比較差,自己當時特別羨慕條件好的同學吃穿不愁,那樣的感覺非常糟糕,等為人父母之后,生怕孩子也有這種痛苦感受,于是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孩子。
所以,既然是“壓歲錢”、“生日禮”,就應(yīng)該交給孩子自己。
而我認為,既然這些錢都是父母禮尚往來的“回禮”或非法所得,既然這些錢給孩子帶來的只是強烈的虛榮心和無休止的攀比,我個人建議,這些錢是不應(yīng)該給孩子的。
有一個17歲的男孩,他的手機通信錄里基本上都是董事長、總經(jīng)理一類的人物。他經(jīng)常跟我說,他和這些人的關(guān)系特別的“鐵’,他們也特別夠意思,無論是什么事情,只要提出請他們幫忙,他們都會有求必應(yīng),去幫他搞定。至于壓歲錢和生日禮,就更不用說了。
可以想象,如果一個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不用付出就能很輕松的擁有幾萬或十幾萬塊錢,那么,這個孩子對錢會是什么樣的一種態(tài)度呢?
很多家庭都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情,孩子因為要買東西遭到了父母的反對,這時,孩子往往會理直氣壯地對父母說:你不給我買,那我就用我的壓歲錢買,那是我的錢,我想干嘛就干嘛,你管不著。
這是一個孩子最正常的反應(yīng)。不勞而獲就能得到往往不會被珍惜。
我們都知道太容易得到,就不會珍惜,也就更容易揮霍。孩子會認為別人送給他的“禮”理所當然就是他應(yīng)該得到的。而且會以此為榮,相互攀比,攀比心會越來越重,虛榮心也會越來越強。長此以往,他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再從父母那里搞到錢來滿足自己虛榮心。并且他不會感恩父母,如果父母沒有滿足他的要求,還會憎恨父母。
這樣的孩子是沒有進取心的,因為奮斗很艱辛,能夠輕易得到為何要那么辛苦呢?于是他們養(yǎng)成了一個逃避的壞習慣,“吃飽了不餓”就是這個道理。
我主張,孩子在精神上要富養(yǎng),經(jīng)濟上要窮養(yǎng)。如果一開始父母給孩子的條件太過優(yōu)越,孩子一旦失去了父母的庇護,就像溫室里的花朵離開了溫室,是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父母教給孩子掙錢的本領(lǐng)遠遠勝過給他太多的錢,因為努力的過程才是最快樂的,是最有成就感的。
這也是很多企業(yè)家寧愿將自己財產(chǎn)捐出來,也不留給子孫的原因。
記得林則徐說過這樣一句話:子孫若如我,要錢干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